身體卻被無形的枷鎖漸漸束縛
運動機能衰退,言語消失
連最基本的吞咽和呼吸都變得艱難
清醒地目睹自己走向死亡
十年前的夏季
一場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戰”
敲開了公眾對“漸凍癥”的認知之門
今天是第二十四個“世界漸凍人日”
讓我們一起關注與支持漸凍癥患者
什么是漸凍癥?
漸凍癥,醫學上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1869年,法國神經病學家Jean-Martin Charcot首次報道了ALS,但直到1939年,前紐約洋基隊棒球運動員盧伽雷被診斷患有ALS后,該病才獲得了醫學界更廣泛的關注。
ALS起病隱匿,常常從一處的肌肉逐漸發展至全身多個部位,當影響到呼吸和吞咽能力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最終患者可能因為呼吸困難、嗆咳窒息或者營養不良等問題離世。
全球范圍內估計每年每10萬人口中有2-3人新發ALS。大多數ALS患者在中老年時期發病,多發于50至75歲。根據部分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中國ALS患者的發病年齡高峰在50歲左右,并且逐漸呈年輕化趨勢。ALS疾病進展多樣且常表現出非線性下降,患者平均生存期3至5年,約10%的患者可生存10年以上。
漸凍癥的成因
ALS的相關致病因素
圖源自參考文獻[2]
多項研究表明,ALS的發病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蛋白質錯誤折疊、遺傳變異、線粒體功能障礙、自噬障礙、神經炎癥、核糖核酸(RNA)失調、軸突轉運改變、腸道微生物紊亂等[2]。
遺傳因素
ALS有單基因遺傳、寡基因遺傳和多基因遺傳幾種模式,孟德爾家族性ALS發生在10%-15%的患者中,但疾病在家族中外顯率不同,但在另外85%的患者中,全基因組關聯(GWAS)研究可以發現調節疾病風險和表型的罕見變異和“家族性”突變[3]。
在家族性ALS中,基因檢測能夠在約60%-80%的病例中明確致病突變,其中C9orf72基因變異占比約40%,其次是SOD1(20%)、FUS(1%-5%)和TARDBP(1%-5%)。
而在散發性ALS病例中,盡管比例較低,C9orf72的致病性重復擴增仍然占到5%-10%,SOD1、FUS和TARDBP等基因突變則合計影響約1%-2%的患者。目前,已發現超過30種基因與ALS發展密切相關[4]。
環境因素
多種環境因素會導致氧化應激水平升高,從而增加ALS的發病風險。這些因素包括重金屬、農藥等環境毒素過載,以及病毒感染、神經毒素暴露和電磁輻射等。
生活方式方面,多數研究提示吸煙不僅提升ALS發病風險,還可能給ALS預后帶來負面影響。此外,長期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也可能加劇身體應激狀態,從而增加ALS發病風險。
相比之下,飲食習慣與ALS之間的聯系尚不明確,亟待更多深入和廣泛的研究來探究二者之間的關聯[5]。
漸凍癥的治療
ALS雖然尚無根治方法,但圍繞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的核心目標,治療策略聚焦于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1.早期診斷與干預:盡早識別ALS的癥狀并確診至關重要。早期開始治療可能有助于延緩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疾病修飾治療:使用藥物如利魯唑 (Rilutek)和依達拉奉(Radicava)等,輕微延緩病情發展,減緩神經退化速度。
3.對癥支持療法:
呼吸支持:隨著疾病進展,呼吸功能逐漸減弱,使用無創或有創通氣設備支持呼吸,防止呼吸衰竭,是維持生命的關鍵。
營養管理:定制營養計劃,使用特殊飲食或營養補充劑,以及吞咽治療,確保患者獲得足夠營養,減少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物理與康復治療:通過物理治療維持關節靈活性,使用輔助設備保持行動能力;言語治療幫助改善溝通能力。
4.心理與社會支持:提供心理咨詢,幫助患者及其家庭應對情緒壓力,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迪安診斷漸凍癥基因檢測整體解決方案
漸凍癥基因表現度不同,基因檢測可以輔助疾病的診斷并揭示家族遺傳風險。迪安診斷已完成了數百例中國ALS隊列的基因檢測,憑借豐富的經驗,可提供ALS基因檢測整體解決方案。
為ALS患者或疑似患者,做基因檢測有什么意義?
一是根據基因檢測結果助力臨床醫生明確診斷;二是通過明確致病基因,提示家族相關成員的患病風險,并可指導優生優育。
家里有人是ALS患者,但本人目前沒有臨床癥狀,是否有必要進行基因檢測?
具有家族病史的人群罹患ALS的風險相對偏高,尤其是家族中存在多名ALS患者,即為家族性ALS,具備較強的遺傳趨向性。基因檢測結果呈陽性者未來發病的概率頗高,然而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并不能全然排除發病的風險,畢竟ALS的發病還受到環境等其他諸多因素的制約。需要注意的是,ALS的發病年齡通常集中于中老年階段,因而在決定是否進行基因檢測之前,需充分衡量自身所能承受的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eldman EL, Goutman SA, Petri S, Mazzini L, Savelieff MG, Shaw PJ, Sobue G.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Lancet. 2022 Oct 15;400(10360):1363-1380.
2.Jiang S, Xu R. The Current Potential Pathogenesi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Mol Neurobiol. 2024 Jun 3.
3.Goutman SA, Hardiman O, Al-Chalabi A, Chió A, Savelieff MG, Kiernan MC, Feldman EL. Emerging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 genetic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Lancet Neurol. 2022 May;21(5):465-479.
4.Van Es MA.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clinical featur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Int Rev Neurobiol. 2024;176:1-47.
5. 肌萎縮側索硬化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2.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22,55(6) : 58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