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讓我們一起關注這種不可治愈、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
炎癥性腸病侵擾患者正常生活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的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rohn’s Disease, CD)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兩類。 據全球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IBD在發達國家中的發病率較高,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病例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及環境因素的變化,發展中國家的IBD患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克羅恩病可影響所有年齡段人群,但通常在兒童和年輕人(10—30歲)時期首次出現。潰瘍性結腸炎更傾向于侵擾年輕成人(15歲—30歲)和中老年群體(50歲—70歲),在兒童中的發生率低于克羅恩病。 頻繁的如廁需求、特定食物不耐受、體重下降、貧血及持續疲勞等癥狀嚴重限制了IBD患者的體力和活動能力,進而影響到社交互動和職業發展,導致患者承受巨大的生理及心理壓力。
炎癥性腸病尚無法根治 盡管IBD目前尚無根治之法,但現代醫療能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治療旨在達成臨床緩解與腸道黏膜愈合,同時控制并發癥、減緩病情進展,并維持長期穩定。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個性化營養計劃、必要時的手術介入,以及生活方式調整等多元化策略。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中強調,依據患者具體病情定制方案。臨床醫生會考慮疾病活動度、病變范圍及類型(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來精準選擇治療方式。因此,定期評估病情,靈活調整治療,對于維持IBD治療成效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ANCA和ASCA是輔助診斷IBD的關鍵指標 IBD的診斷缺乏單一金標準,需要綜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內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結果。同時,為了準確區分IBD與其他類似疾病,如感染性腸炎或腸結核,鑒別診斷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近年來,血清學標志物檢測以其簡便、無痛、患者易接受的特點,成為輔助診斷的重要工具,尤其在臨床表現不典型的情況下。其中,兩項標志物——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和抗釀酒酵母抗體(ASCA)——已被世界胃腸組織認可,作為輔助診斷IBD的指標。 ANCA常與潰瘍性結腸炎(UC)關聯,研究顯示,UC患者中ANCA陽性率高達40%至85%,而克羅恩?。–D)患者僅5%至10%,健康人則更低。作為UC的輔助診斷工具,ANCA展現出了50.4%的診斷敏感度和94.4%的特異度[3]。 ASCA與克羅恩病關系更密切,約50%至65%的CD患者呈陽性,而UC患者陽性率僅6%至12%。ASCA在CD診斷中的敏感度為34.7%,特異度達89.7%[3],是輔助區分UC和CD的有力助手。
“精準診療+科學管理”應對IBD帶來的長期健康挑戰
應對IBD帶來的長期健康挑戰,精準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前提。迪安診斷提供了多項針對性的檢測服務,幫助臨床醫生更準確地把握患者病情,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兩項
包括p-ANCA和c-ANCA,對鑒別診斷UC等有重要價值。
胃腸道病自身抗體五項
涵蓋ASCA、抗麥膠蛋白抗體(AGA)、抗組織型谷氨酸胺轉移酶抗體(tTG)、抗內因子抗體(IFA)、抗壁細胞抗體(PCA),廣泛應用于IBD及其他胃腸道疾病的鑒別與監測。
同時,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科學管理,也能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 遵循醫囑:嚴格按醫生指導用藥,不隨意變動治療方案。 飲食管理:與營養師合作,定制個性化飲食,注意食物不耐受篩查。 心理與運動:保持良好心態,適量運動,增強身體抵抗力。 定期隨訪:與醫生保持溝通,參與患者教育活動,密切監測病情變化。
參考文獻 [1] Bernstein CN, Fried M, Krabshuis JH, Cohen H, Eliakim R, Fedail S, Gearry R, Goh KL, Hamid S, Khan AG.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D in 2010. Inflamm Bowel Dis. 2010;16:112-124 [2]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中華炎性腸病雜志 2018 年 7 月第 2 卷第 3 期 Chin J Inflamm Bowel Dis,July 2018,Vol.2,No.3 [3] 唐顥,譚蓓,沈冰冰,等. 不同血清學標志物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診斷價值以及與疾病表型的關聯分析[J]. 中華醫學雜志,2022,102(47):3743-3748.